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集|如何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总决赛颁奖礼?
我一直认为,马东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和制作人,他更像是一个思想者和践行者。
今年米未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节目,更像是一个平台,甚至是一个宇宙。
我记得马东曾经在《奇葩说》里,和张泉灵探讨过一个内容创作者未来的路要怎么才能走得更长。那时的《奇葩说》已经开始有点往下坡走了,他在节目里表示过,其实他是时刻具有危机感的。
而也正是这种危机感,让马东后续创造出了《乐队的夏天》、《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种优质综艺。
整个中国文娱界,我最佩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郭德纲、黄磊和马东。
郭德纲用德云社翘起了整个传统曲艺的复兴,他复兴的不仅仅是相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集,还有曲艺。麒麟社、鼓曲社其实并不赚钱,但是他依然坚持布局。让那些没有放弃传统曲艺的老艺人们,找到了一片栖身之地。
黄磊用乌镇戏剧节证明了话剧在中国并非小众,而一档《戏剧新生活》的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集,也让观众看到了更宽广的戏剧维度。
马东更甚,他用体制内丰富的经验,打开了综艺节目的格局。
这三个人,都不是简单的“只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满足的。坦白说,他们给出得是一个“各自所在行业的赋能”。
央视不愧是一个全球顶级的电视媒体,马东在央视十余年的工作经验,以及他所带领的那一拨从央视出来的导演、编剧和幕后人员,得以帮助他实践那些在体制内无法实现的想法。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在我看来已经超脱了一个综艺节目该有的内核,它同时兼具了“思想性”和“市场性”。这两种性质的差别就好像是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差别,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的属性。
但是马东办到了。
关于思想性。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整部综艺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表达。这个节目的思想性在于“什么才是喜剧”以及“中国到底能接受一个什么样的喜剧环境”。
我特别喜欢马东在第一期回答黄渤的那句话,他说观众的打投分数,仅仅只是这一百分;而这些演员的能力,也不是只这一百分可以局限住的。马东对节目的思考在于,他非常清楚自己所要做的只是一个展示“平台”,而不是那种“今天你站在台上输了,明天你就什么都不是了”的“定性”娱乐。
最后颁奖礼,才是这个节目的精髓所在。他把整个行业搬上了舞台,伯乐是那十家制片公司,千里马是台下的演员。而他,不过是一个马夫,一个接引人,把本该在社交酒会上的行为搬到了聚光灯下,光明正大地向行业推荐新人。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综艺所能承载的范围。
这种思想性还体现在对编剧的尊重。坦白讲,输出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持续输出就是一件苦上加苦的事情。六兽在最后颁奖上说出那句“当我看到那个舞台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的作品不足以匹配这个舞台”时,我内心是动容的。我相信六兽这句话,说出了很多编剧的心声。
电视舞台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舞台,对灯光、场控、舞台空间、镜头位置有着非常大的制约。因为你要兼顾得不仅是舞台的呈现脱口秀大会
,还有演员的走位,摄像机的位置、灯光的调整甚至是后期的剪辑。但是舞台只有方寸间,所以在电视舞台方面,可以说很少有节目可以全方位的兼顾到。
近几年的央视春晚舞台其实就有很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借助了科技手段。而喜剧大赛的舞台是最朴实的舞台形式,就是“有道具”和“有布景”,以及完整的空间结构。
我们看到的喜剧小品通常是一个简单的背景,然后剧本呈现全凭演员的无实物表演。比较经典的就是陈佩斯朱时茂,他们甚至都没有布景,全靠演。可以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舞台搭建也是编剧一部分。因为这里面也包含了编剧的剧本逻辑以及人物内心的显现。
不负众望,马东和他的团队,又做到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不仅从电视语言上有突破,舞美效果更是国内翘楚。这话我真的不是硬捧,由于电视语言的局限性,呈现出一个全方位布景都能兼顾到,甚至类似于话剧舞台的电视舞台,有层次、有景深、有结构。这一定是幕后人员花了非常大的心血。
我们能够普遍认同这个节目中诞生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集|如何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总决赛颁奖礼?,也有舞美很大的功劳。可以说,当演员借助道具和环境进行表演的时候,能将观众的情绪更完整的代入进去,并且自身表演也更自然。这是编剧心愿,也是所有演员的福音。
这体现的就是对编剧最大的尊重——完整呈现编剧想展现出的所有内容。
要不是舞美设计是米未自己人,我甚至希望马东能加上一个“最佳舞台奖”。
可以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所呈现给整个行业的思考性,要远比这个节目本身更深刻。当传统的东西被一样一样的打破时,创新才能真正的来临,行业才能走得更远。
再说市场性。
素描喜剧本身其实是一种外来的美式喜剧,和脱口秀一样,进入到中国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三十秒一小番,两分钟一大番,非常吃演员的控场能力和编剧的造梗能力。而融入这个综艺中的漫才、偶剧、默剧,更是戏剧类型中小众的小众,能get到点的人其实非常少,能接受的人就更少。
可以说,马东把在中国除了最受大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和小品之外,所有不被大众所看好的外来喜剧形式都融在了这个场景。作为制作人,这是极需勇气的一件事。挑战的不仅是观众的审美,还是整个行业的接受度。
综艺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是有寿命存在的。《快乐大本营》从1997年播出至今整整24年,这已经是国内寿命最长的综艺节目了。一部综艺节目在开局之初能不能引起大众范围的广泛响应,可以说这是所有制作人都极度关心的一件事,因为这关系到节目能不能变现。
尤记得《奇葩说》在开始初期,赞助商只有一个,就是老实人“美特斯邦威”。真正大批量广告商的介入,是从第二季甚至第三季开始的。马东总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用敏锐的行业嗅觉和浸染十余年体制的经验吐槽大会
,沉淀出了第一个螃蟹——《奇葩说》。
效果还不错。
那么接下来呢?
如果说《乐队的夏天》里至少还有能让金主爸爸看好的老牌摇滚乐队的存在,那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除了开场三位导师,可以说不论是从节目策划还是从节目形式上,对于市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空白。
毕竟在娱乐丰富和造梗起飞的互联网时代下,集合了所有中国观众并不熟知的喜剧类型,哪个金主爸爸也得掂量掂量投放的广告会不会砸在手里。就算是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传统形式的节目策划出现在投资商桌子上时,做路演时一个没讲好,很可能你一块钱都拿不回来。更别说这种从开局就是一档全新的形式。爱奇艺甚至都没提前宣传,连前期预热都没大规模出现过,这个节目好像突然间就上架了。这就是一种信号——其实老东家可能都没什么信心。
但是依托于马东强大的人脉圈和前置节目的铺垫,米未团队最终还是拿下了非常大量的赞助。毕竟从前《奇葩说》的口播只能穿插在节目效果里,但是本次的口播每次可是足足念了五分钟有余,连马东最引以为傲的“口播相声”都不说了,直接手卡念赞助。
“市场性”还体现在观众接受度上。制作这种外来喜剧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但是从第一期开始,社交媒体所显现出来的热度,完全证明了大众是可以接受相声和小品之外的喜剧——中国观众的审美是可以接受多元化喜剧形式的,只要你真正拿我们当个人看。
而最大的市场性还是当属节目最后的“颁奖典礼”。马东是一个特别讲究仪式感的人,而仪式感也确实能让生活变得好像“有点不一样起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不是单纯娱乐性的节目,它更像是一场甲乙双方都在场的“博览会”。卖的不是情怀,是内核饱满的作品;推介的也不是偶像,是摸爬滚打的演员。
一档喜剧节目把中国所有类型演员的思路打开了。谁说一定得是喜剧演员才能演喜剧?谁说演员最好的归宿只能是影视剧?谁说综艺舞台上就不能有专业演员的一席之地?谁说喜剧节目不能当正剧演?《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打破了所有人的固有印象,除了《戏剧新生活》,《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是我见过的第二档真正尊重专业演员的节目。
这里的市场性不仅仅是观众的口碑度和行业的接受度,还有演员的专业度。这种“市场性”更像是一种综合性质的发散格局,它充分提升了演员和编剧的融合度,打开了整个市场的眼界和维度。“颁奖典礼”的仪式感,强化了这种市场性,让一个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含金量变得更加贵重起来,也让演员更加注重自身专业的提升。
所以最后的颁奖典礼不仅是米未今年制造得最大的梗,更是一种信号——一场巨大的行业变革即将来临。
期待第二季能有更精彩的可能。
感谢马东,以及幕后团队的所有人。你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电视行业变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