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 第4季|《奇葩说》第四季来了,但做网综爆款早已无法满足奇葩团对
3月底,昔日的网综爆款《奇葩说》归来,第四季即将上线。此时的网络综艺大环境已非彼时,《奇葩说》第四季是否能持续爆款势头,还是未知数。
人物:
牟頔,米未传媒联合创始人、CCO。曾任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喜乐街》总导演奇葩说 第4季,央视综艺新锐的代表。
开播前,已经有各种话题预热:比如阵容升级,新增何炅、罗振宇、张泉灵加盟;高晓松退出也引发各种猜测;因“夜华”一角热度上升的赵又廷担任嘉宾路透照曝光……
但是奇葩团队不满足于打造网综爆款了。垂直领域的短视频是米未会着力打造的方向之一。“甚至未来的所有内容,都会越来越垂直化。”米未传媒的CCO牟頔说。她预见,全民都爱看的合家欢,爆款综艺或者剧集会是少数,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垂直的。
– 新节目三顾茅庐 –
Mu:听说新一季《奇葩说》人选有了很大的调整。一直保持热度,一直还是在求变?
| 牟頔:过程其实还蛮困难的。首先第一点,我们下定决心不再让马东老师当议长了,节目必须要有一些新的气象。所以就问他,你要不要去辩论?他一直在插科打诨,但他在上一季表现出了强烈的辩论欲望;第二步,中国当下所有的主持人里,能坐议长位置的人其实蛮少的。驾驭这群高智慧的人,得是双商巨高的大佬级的人物。我们第一人选就是何炅。之后三顾茅庐。
Mu:他会有什么顾虑需要你们三顾茅庐?
|牟頔:何老师是一个思虑非常全面的人,他非常为别人思考,担心他加入之后,气场、调性肯定跟马东老师不一样。他会思考这种变化对《奇葩说》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他三番五次跟我们确定说,他的加盟真的会让《奇葩说》更好吗?
Mu:你们没有他那样的顾虑?
|牟頔:我们肯定考虑过,但好和不好都要通过碰撞、磨合,只要大家的态度是积极的。第一季“马晓康”坐在一起也有很多磨合的过程;而且何老师是这个节目的深粉,几乎追了整季,他的经纪人对这个节目的所有细节都如数家珍。我觉得这份情感在,态度和欲望又在,应该能做好。
罗振宇老师就不用说了,上一季来我们这儿当男神,被我们喻为最不像艺人的男神,因为他来的时候穿了个棉背心,没有化妆就上台了,自己打车来的。我们说他本身就是个奇葩,跟我们是一类人。他上一季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集在讲家人得了绝症要不要挽留,大家都哭惨了,跟一个悲剧一样。这样录下去就不像《奇葩说》了。结果他调出来狂揽大局,说:要不我给大家讲个黄段子吧。整个把气氛拧回来了。
Mu:米未做综艺感觉步调挺快的,一档接一档。
|牟頔:基本上没有停下来,也符合我们这个创业公司的气质和调性:年轻人多,干劲足。但也不是完全按照我们预期的节奏,本来我们预期两个新节目,一个5月份上脱口秀演员,一个10月份上,但是因为市场的环境、艺人的档期、平台的排播,种种原因凑在一起,结果这两个节目都在9月底、10月初的时候上线了,给市场感觉是不是你们扩张有点快。
——
– 就想说说屎尿屁 –
Mu:米未节目内容、形式多样化,您觉得有什么内核一直贯穿你们所有的节目?
|牟頔:别人形容我们团对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挺有趣也挺没正形,所以做的节目大概就是这样子。一个节目的制片人的调性、导演团队的调性,决定了这个节目的调性。你做出来的节目就像你生的孩子一样,它的气质和你很像。不是我们故意要去把节目外化成一个什么样子。观众感觉米未的节目脑洞很大,很年轻,节奏很快,但这些东西都不是说我们制定了一个标准,一定要做成那样,而是这个团队本身人是这个样子的。
Mu:因为你们三个合伙人的调性,观众会对你们节目的文化内核有所期待。
|牟頔:我们一直秉持着:我们是在做娱乐内容。文化内核不是我们要去标榜的。只是说别人可能看到了《奇葩说》,因为《奇葩说》有马晓康,有马薇薇、黄执中等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状态决定了别人觉得这是一档有文化的节目。其实那不是我们刻意要去追求的东西。
当时我们有几个出发点:第一,要找一群有趣的大喷子,像高晓松,这些人在一起一定会有好的化学反应;第二,做一点反主流的内容。好像所有的人在节目里都端着讲话,或者讲假话、空话,我们就是想说说屎尿屁。所以有趣和娱乐是我们追求的。有没有文化?说实话,你追求不来,我们更愿意把它用另外一个词,叫做价值观,我们希望我们的节目有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大可以到你的生活目标,你的为人准则;小可以到:你对玩手机这件事怎么看,你对谈恋爱、你对出轨怎么看,你对婆媳关系怎么看,你对教育怎么看……没有那么要去拔高,只是说想要去表达观点。
Mu:推出这么多档节目之后,与你们的预期有什么样的差距?
|牟頔:说实话,我们对每个节目的预期本来就不一样。当时做《黑白星球》,预期是马薇薇的脱口秀,个人表达的自媒体品牌,但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泛娱乐的大众口味的产品。最后投入产出比就出了问题。我们发现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你活在这个市场里,没办法。那次是我们比较大的自我反思的一个过程。
还有《拜拜啦肉肉》。作为一档网综,这么大体量的真人秀操作起来会比较重。第一集剪了85分钟,这对于互联网传播真的是太长了,现在尽量压缩在60分钟。但是我觉得《拜拜啦肉肉》有自己的生命力,包括吴宗宪在节目中把舞蹈处女秀呈现给大家,都是真实的。只是我们会考虑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么重的内容在互联网传播上是不是占优势?
《拜拜啦肉肉》
——
-三驾马车-
Mu:你们三个合伙人在一起,是怎样一种火花状态?
|牟頔:我们三个合伙人很有意思。前几天做了一个性格测试,把人的性格分为了四个象限,上面是支配,下面是稳定,右边是影响,左边是服从。我是一个纵向的,支配和稳定两个角非常强,影响和服从偏弱;另一个合伙人刘煦,他是负责商务这块的,他是横向的——影响和服从比较强;马东老师恰好在我们俩重合的那一部分。很奇妙的缘分,我们三个人正好互补。
Mu:刘煦可能是属于《中国合伙人》里面佟大为那种角色?
|牟頔:是,他是沟通型,经常会在我和马老师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出来协调,协调我们彼此的立场。这就是稳定的三角形关系。
Mu:您跟马东老师算两代人了,合作起来是什么样一种状态?
|牟頔:大家说他是60后里面的90后。但他其实还是非常像60后的性格,比如说他非常在意反向成本,做任何事情他可能会去计算,这件事情会有什么风险;他思维比较缜密;另外他非常包容。有时候,我和刘煦会像小孩子,说这事儿太生气了,怎么能这样干。他就会淡淡地说一句:让它过去就好。他经常跟我们讲奇葩说 第4季,更重要的是接受而不是对抗。
——
– 代际差异产生的化学反应 –
Mu:你们的剪辑团队多为90后。许多网络综艺团队都是90后负责创意,70和80后复杂大方向。
|牟頔:我们的总导演和制片人都是80末的人;责编,就是当期节目的负责人,全是90后。再往后是一些细节导演,比如花字、剪辑都是更小的小朋友,95前后的人。基本上整个团队以80末90初为核心,还在不断的接受更新的血液进来。
Mu:您作为80后的掌舵人,带领年轻的团队具体如何去做?
|牟頔:我其实是在创业过程中慢慢学会放手让小朋友们承担更多。创作这件事情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事儿。你是首席内容官,米未所有的内容就出自你?如果你不放手,所有的内容会受限于你的气质、你的知识边界,这样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奇葩说》第二季时,我跟制片人李楠楠有一些撕扯。我俩曾经为了一个辩题争了差不多半年。他坚持要用一个辩题叫《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第一次听到这个辩题我的反应就是Who Care,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特别虚幻;他呢,因为看了一部电影叫《Her》,讲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机器人之后的痛苦挣扎。争论半年,到第三季的时候,我妥协了,我说如果你那么喜欢这个辩题,那就试试吧。结果这个辩题最后效果很好,我发现当这个内容真正的执行者、操盘者非常深爱他想要表达的东西时,他会想方设法的把它做好。那个辩题的局限性,比如跟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举不出例子,比如无法定义什么叫人工智能,这些我脑子中的所谓的短板,都被他规避了。
我的思维方式是,如果这件事证明我错了,那就说明我应该放手让年轻人更多地在内容上做主。
Mu:在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90前后的分水岭真那么大吗?
|牟頔:还是具体看人。但70后整个人格塑造期错过了互联网脱口秀演员,而85后、90后,整个网生一代,他们随着互联网长大,还是会有一些具体的差别。
Mu:你们的后期剪辑团队和主持人方面,年龄差异还蛮大的,除了马晓康,《饭局的诱惑》里侯佩岑也是70后。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牟頔:我们其实没太考虑年龄差,但是我们会考虑一个主持人的生活阅历带给他的状态。像《饭局的诱惑》,玩家也有很小的,嘟嘟1996年的,他更善于去倾听和跟随,但真正让他去提问,他的人生阅历和气场决定了很难说出太多有效的信息。而《奇葩说》里的导师位置,不是说必须是60后,但必须是有威信、能服众的人。
《饭局的诱惑》
——
– 综艺不是必需品 –
Mu:现在综艺节目那么多,投资越来越大,你对米未以及网络综艺整个方向性,有什么样的看法吗?
|牟頔:说实话,综艺这个品类其实不是那么有优势。举个例子,当一个人闲下来的时候,他选择娱乐产品的时候,他的排序是什么样的?大概率的情况下,人一般会先选择玩游戏,游戏是整个娱乐消费产品里面比较金字塔尖的;再往下,他可能会看个影视剧;再往下可能才会看综艺。综艺往往是通过口碑传播,形成了势头之后才会大范围扩散,真正的痴迷于看综艺的人其实蛮少的。
所以综艺并不一定是必需品。只有做到最好的综艺才会有盈利的可能性。
Mu:一定得做爆款综艺,压力太大了吧?
|牟頔:我们最近也在思考说米未也要有别的路径奇葩说 第4季|《奇葩说》第四季来了,但做网综爆款早已无法满足奇葩团对,单一品类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风险还是蛮大的。最近在开拓一些事情,比如明年我们会推出自己的网剧,还在筹备自己的电影……都在做,但速度一定会更慢。
另外最近还在研究短视频,我们突然发现,移动互联网端短视频的起势太快了。罗振宇老师前几天有一篇文章:所有的用户每天花在娱乐产品上的总时间就那么多,谁能够从中分走更多时间,谁就更有竞争力。在这种大格局下,综艺也好,网剧也好,你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光是你身边的横向品类,当用户的总时间更多转去关注短视频了,他的习惯慢慢会改变——你30分钟看五六个短视频,那个信息量的爆炸性绝对远高于你看单一的综艺或者网剧。
Mu:不管是做网剧还是电影或是短视频,都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米未标签?
|牟頔:米未的叫“不只有趣”,不管做什么内容。它秉持的一个气质就是要有趣,要脑洞大,要信息烈度很高,要有一些价值观的表达,这都是我们对自己气质和调性上的定位。
我们在短视频里可能要做一些垂直领域的东西,短视频做泛娱乐反而没人看。短视频非常注重用户个人的喜爱,像《今日头条》完全是根据你的浏览习惯在给你推送视频,并不是这条视频火就推给全部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随着技术的慢慢进步,它就会去抓取:谁是宠物达人,谁是育婴妈妈,谁热爱美食……所以短视频领域,甚至未来的所有内容,都会越来越垂直化。全民都爱看的合家欢,爆款的综艺或者剧集是少数,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垂直的。
米未大合照
编辑、文字/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