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四季第14期|我想,我不再需要《奇葩说》了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奇葩说》是个伟大的综艺节目。
但我或许,已经不再需要它了。
这是我近一个月看《奇葩说6》的过程中,脑袋里不时跳出的想法。
出现一次两次,很正常。
可如果是,每期都跳出好几次呢?
当每期开场,马东和本期嘉宾插科打诨时;
当每期辩题揭晓,然后来上一段小品时;
当每期开始正式辩论,每队选手都在综艺梗和煽情范儿中间来回切换时……
于是,作为《奇葩说》的超级死忠,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再需要它了。
老实讲,到目前,第六季的质量,的确是回暖了的。
对比过去三季,能清晰看到马东和他的团队,勉力维持的如履薄冰:
从导师团的求量不求质开始,第四季太辩论,第五季又太综艺。
到第六季,终于稍稍转回了《奇葩说》的最初设定。
即找到辩论和综艺的那个平衡:
在“我们是严肃的辩论节目”,和“这个节目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之间来回游走。
回归初心的意愿有多迫切?
第六季甚至官方海报连人头都不摆了
这或许,就是第六季口碑回升的主要原因吧。
但从我个人角度,对《奇葩说6》的态度,不是欣喜,也不是失望。
而是,无感。
这才是最让我心中一惊的。
静下心,回想已经播出的10期,这无感最直观的体现,应该是我对辩题的态度。
每看到一期的辩题,我的第一反应都是:
这个辩题,有那么值得辩么?
随便截两个,我现在看到,心中依然充满问号:
辩这样的题目,意义在哪呢?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是这样的感受,但这种辩题的“无意义论”,其实从第四季就已经出现了。
回忆一下:
第四季的“和老板打电动要放水吗”、“在职场要不要当邀功精”、“要不要给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被误会走后门,要不要澄清”、“亲戚不把自己当外人,我要不要jue回去”;
第五季的“熬夜伤身,但使我快乐,还要不要熬”、“第一次去男友爸妈家吃饭,要不要主动帮忙洗碗”、“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话”、“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你要不要喝”、“生活在外地,我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
以上我随机选出的辩题,你们觉得,值得辩么?
作为话题,随便聊聊,没问题。
但作为辩题,煞有介事地争个输赢,没必要吧?
作为死忠,我其实特能理解《奇葩说》后来的那些变与不变。
辩题太过迎合大众?真人秀环节略显生硬?赞助商直接冠名队伍太赤裸?
马东开场和男神女神尬聊越来越鸡肋?导师人多嘴杂且发挥参差不齐?
这些变与不变背后,是我等看客,与马东们出发点的根本不同:
我们的第一标准,是把节目做出彩;而马东的底线,是让节目活下去。
我不想再继续吐槽节目,或者分析马东的风雨创业史了。
是啊,对《奇葩说》无感了,也能理解它怎么成为现在这个模样。
可我心里还是隐隐觉得,节目的变或不变,不是我不再需要它的那个根本原因。
或者换个角度奇葩说第四季第14期|我想,我不再需要《奇葩说》了,问问自己:
5年前,是怎么喜欢上《奇葩说》的呢?
14年,第一季《奇葩说》,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在综艺世界的。
粗口、吐槽、智慧、傲娇,满屏都是真性情,满眼都是新鲜感。
“马晓康”也好,马薇薇范湉湉肖骁颜如晶也罢,现在回想,我当时有多喜欢《奇葩说》?
第一季结束后,我把全部26集下载到平板里,坐车时看,吃饭时看,蹲厕所时还看。
反正有事没事,随便点开一集,就看得津津有味。
而就在刚才,我又点开第一季脱口秀演员,怀旧的感觉当然还在,看到那些还在节目或已经离开的熟悉面孔,也还是会稍稍感慨。
不过,另一个感觉也很直观:
事实上,第一季的辩题层级,也并没有比如今的第六季高出多少。
比如,“领导傻×,要不要告诉TA”、“分手后还能不能做朋友”、“早恋该不该支持”、“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
这些辩题好像也同样,没那么……值得辩吧?
甚至像“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这个题,和第六季上周六那期“该不该介意另一半有异性”,好像聊的,也接近同一件事儿吧?
所以,我似乎也找到了那个根本原因:
节目本身,当然有妥协,质量呢,也有下降。
是,《奇葩说》一直在变。可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14年那时候,我开始陷入第一份工作的瓶颈期。那种挫折感和迷茫感,好像比刚毕业进入社会时更强烈了。
有时觉得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有时又觉得一片灰暗。
这个档口,《奇葩说》的出现,一剂良药一缕曙光也好,或者,单纯一个逃避现实的温柔乡也罢。
总之,对我来说,它来得太是时候了。
如蔡康永下面这样温和坚定的表达,每次看到,都还是心里一暖。
截图来自网络
可生活,总要自己去过。
时间向前走,换工作,甚至换城市,几年来,迷茫或许还在,但怯懦也在渐渐消失。
这其中,《奇葩说》是对我起到了不少帮助的。
它让我更坚持自己的梦想,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尤其是六季一直都在的蔡康永。
5年来,《奇葩说》经历着锋芒毕露到棱角磨平,蔡康永的温润与坚定,倒是一直都在。
我记得第一季,当刘思达当众表白包江浩时,他立刻表达了奇葩说第四季第14期,对于选手们太过暴露自己的担心;
我记得第二季,在辩题挑战到自己的道德底线时,他会回避胜负,翻转自己的立场,为了不给年轻人以负面影响;
我还记得,《奇葩说》导师们少有的真情流露,几乎都来自蔡康永。他会放下身段央求高晓松回来奇葩说第四季第14期,他会罕见地讲自己的故事希望年轻人少留遗憾,在这两季节目胜负心越来越强的趋势下,他一直是那个视节目影响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担当。
到第六季第5期,“该不该996”的辩题——我本来对这种已经涉及违法的辩题嗤之以鼻了——当其他三个导师都在大谈你不得不996时,只有蔡康永坚定地站在了反面。
可是,当《奇葩说》只剩下蔡康永这一个吸引力时,我或许,真的就没有那么需要它了吧。
尤其是,这一季让我开始觉得:
当过去代表少数的《奇葩说》,某种程度上开始成为主流时,它对社会主流的排斥,开始变得越发理直气壮了。
这种理直气壮,或许才是《奇葩说》真正开始偏离自我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远离初心的那一面。
这季表达了一些主流观点的新选手储殷,
在节目中被塑造成了异类式的存在
应该说,蔡康永是我最初会去看《奇葩说》的原因。
5年里,给我最多启示和感动的,是蔡康永。
而现在觉得,不再需要《奇葩说》,其实,也是因为蔡康永。
为什么?
还是14年,《奇葩说》还没开播,《康熙来了》还没收官。陈文茜在微博里写:
有学生对蔡康永说,自己从小看康熙,但现在觉得不好看了。他是这么回答的:
如果节目不再带给你快乐,这表示,你长大了。
也是你该离开它的时候了。
现在《奇葩说》对我,也是如此吧。
肖骁在这季刚开始时,提到了那些离开节目的老奇葩。
范湉湉去追影后梦,马薇薇选择远离是非中心,陈铭也在功成名就后离开。
有时候我也在想,虽说无论离开还是留下,都是可以理解的个人选择。
但事实上,第六季的肖骁、颜如晶、黄执中,也的确在原地踏步中,渐渐失去TA们往常的魅力。
对参与其中的选手,和围观节目的我们,或许都是这样吧:
只有放手,才能实现个人真正的成长。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在鼓动各位都不看《奇葩说》了。只是觉得,现在很多对它的失望,其实都来自大可不必的高预期。
最后,想起特别好玩的一个感慨。
我常常在评论区、弹幕和朋友圈看到这样的《奇葩说》观后感:
看完选手和导师们引经据典的辩论,明天开始,我也要好好看书/学习/进步啊!
这种激励感,应该是过去几年很多人追看《奇葩说》的一大原因吧。
但说实话,环顾四周,真的被一个节目激励到改头换面、奋发图强的,又有几个人呢?
什么时候,你不再需要被《奇葩说》来刺激上进心了。
那个时候,你才真的长大了,真的成熟了。
这长大,可以是更自律地工作,更享受地生活;
这成熟,也可以是认清了自己,并与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所以,《奇葩说》是个伟大的综艺节目。
但我明白,自己已经不再需要它了。
谢谢《奇葩说》的一切。
祝好,再见。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置置顶哦~
★如何星标我们:
往期精选
【壹条电影】互动群
敲级感谢大家对我们【壹条电影】的支持!为了报答大家(认真脸φ(>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