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才组合和相声|漫才和相声:火花!传统?郭德纲可拿不了芥川奖…
随着菅田将晖和桐谷健太的电影版《火花》预告片的公开,这部早已成为社会现象的芥川奖作品在日本又刷了一波存在感。早在这部作品获奖之初,它就因为是“第一部由搞笑艺人所著的芥川奖作品”获得了极大关注。平素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喜欢读书,但其实人与人之间读的书也是相差很多吐槽大会,并不是说纯文学的受众极其广泛。到了近些年,新一代的年轻人总体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相对前人又有所减退。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卖的《火花》的确称得上现象级作品了。
不过仔细想一想的话,搞笑艺人在其他看起来比较高大上的领域做出成绩其实早有先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野武了。明治大学中退的北野武进入搞笑艺人行业迅速打出名声,和明石家秋刀鱼、志村健鼎足而三。后来出演影视作品时候展现出了过人的领悟力,最后干脆演而优则导,处子作《凶暴的男人》就得到了很高评价,后来更是凭《花火》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提到搞笑艺人,我们常常会拿国内的相声演员做对比。在我看来二者之间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像的地方,漫才这种表现形式,应该是介于传统相声与脱口秀之间的。
或许在穷不怕尚在天桥卖艺的时候,相声很讲究对观众情绪的把控,但是随着50年代开始相声慢慢登堂入室,伦理哏等表演手段被剔除漫才组合和相声,同时肩负起越来越大的宣传只能之后,相声的构造变得越来越闭环,精致化的同时也少了与台下观众的交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视相声”。
不可否认优秀的电视相声作品(诸如80年代梁左为姜昆创作的几个作品)依然能够得到很好的现场反响,但是到了90年代之后漫才组合和相声,现场观众的相声就明显是托儿,让人感觉到一种尴尬。这很像中国情景喜剧发展史上对美国情景剧里罐头笑声引入的处理。很多情景喜剧中,明明桥段并无法引起观众的笑声,电视机里却响起了明快的笑声,让人不爽得很。有的剧集为了规避这一点则干脆不插入任何笑声,或是用节奏活泼的音乐做代替。《我爱我家》则比较有趣,每一次拍摄的时候都是在中国观众的面前做表演奇葩说,把现场观众的反应直接收录进去,这样创造出的氛围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观看剧集时的反应应该是比较接近的。
让相声回归剧场的活动从上世纪末期便开始冒头,多年的沉寂之后终于随着德云社的冒头开始收获成果。05年左右郭德纲成名时的特点,除了对老作品的改编,贴合实事的新作品的创作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砸现挂,即抓住一些表演过程中的意外制造笑料。这对于表演者的反应速度和对观众情绪的把控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许多说惯了电视相声的表演者并没有这个能力。而同样的能力对于搞笑艺人来说却可以称得上是最基本的要求。
漫才表演对于搞笑艺人来说只是起点,而当艺人真正取得名气之后,这却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功能工作内容。搞笑艺人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各大综艺节目上露脸,参加企划。而综艺节目中,能否顺应节目的氛围抓住节目中的情况发出有趣且符合自己人设的吐槽就是搞笑艺人能否立足下去的根本。这种吐槽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创作能力。
然而即便是郭德纲也慢慢落后于时代,虽然现在他还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毫无疑问他的艺术已经不比以前。慢慢地不明白代表市场的年轻人心中的想法,也再也无法捕捉到底层人们的心。而之后便又有新的相声演员接过他的衣钵,但随后的高晓攀王自健却越来越不像相声演员,甚至王自健的电视节目就叫《今夜80后脱口秀》。现一代的相声演员离我们认知中的相声越来越远,去年惊为天人的大学生作品《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相声表演与创作中的指导及应用》,细细想来已经完全脱出了相声的框架。类似的创新在漫才领域中一样时有发生。我第一次看《火花》里神谷把同一个段子讲两遍的那部分时,心中浮现的竟都是“互文”“延迟”等文学理论术语。而评委认为这个表演违背了漫才的本质漫才组合和相声|漫才和相声:火花!传统?郭德纲可拿不了芥川奖…,也正和相声改革的问题一样。
但无论如何,无论新相声和新漫才是否能代表这两种艺术的未来,新的艺人们却一定能代表从业人员的未来。在中国,新生代的相声演员经受了高等教育,但之前的相声演员们都是在经典的师徒关系中成长起来的。郭德纲也写书,也拍电影,也主持节目,但是每个环节都体现着传统相声艺人的气息。半文白的微博也好,戏曲化的表演形式也好,这些东西束缚了郭德纲的发展。这样的他是写不出芥川奖,拿不到金狮的。
但是——即便很多人都表示郭德纲给人文本《火花》的序言画蛇添足——我依然觉得如果通过老郭的名气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部作品的话,那么我还是支持的。《火花》是一本好小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它。
♥8月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