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阳奇葩说|扶沟名胜之-古代八景
扶沟古代八景
古代八景的来历,据说来源于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据《寄园寄所录》和《梦溪笔谈》记载:宋朝司封郎宋迪善画山水,运笔高妙,曾以潇湘为背景,绘制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洞庭秋月、江天暮云、潇湘夜雨、烟寺晓钟、渔江夕照等八幅平远山水画,称绝一时,名人大家争相题咏,谓之“潇湘八景”。
之后,北宋京城开封又出现了“汴梁八景”,即铁塔行云、繁台春色、汴水秋色、随园烟柳、舍池夜雨、梁园雪霁、州柳明月、相国霜钟。
元、明两代,燕京(即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是,“燕京八景”又名扬天下。燕京八景为居庸迭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风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和舍台夕照。
受“潇湘八景”、“汴梁八景”、“燕京八景”的影响,全国各府州县的文人墨客纷纷模仿,于本地境内搜集山川名胜,挖空心思拼凑八景,追赶时髦,蔚成风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甚至还有大八景、小八景、虚八景、实八景、前八景、后八景,令人目不暇接。
扶沟八景最早出现于何时未曾考证,但清代乾隆时期已经有了八景之说,谓之旧八景,即扶台霁雪、艮岳晴云、翠屏春晓、洎水夜月、桐丘宿雾、宝刹飞岚、渔村烟雨、汉井溢泉。
一、扶台晚照
“扶台霁雪”位于扶沟县城内书院街路北,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创建的大程书院内。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梁秋阳奇葩说|扶沟名胜之-古代八景,仁宗嘉进士,神宗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程左,熙宁八年(1075)被贬知扶沟县事。知扶五年间,他“为治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更积极推崇理学,注重提高民众伦理道德水平,曾于县城创办书院,与其弟程颐“择邑之弟子秀者教之。”政绩颇为扶人乐道。为纪念程颢功德,县人将其所建书院称为大程书院,元代又在书院内建明道先生祠,明代又在其读书旧址修筑化民台,因台在扶沟城内,所以又名程台、扶台。程台高数仞,古松环绕,上筑庭堂。因程颢独坐,犹若泥塑,接人待物却满面春风,故台上庭堂,又称春风庭。台侧有立雪讲堂,《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游酢“一日见颐,颐偶螟坐,时、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立雪”后来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尊师求教的古代成语典故。
每当瑞雪纷扬之际,程台、讲堂、春风庭巍峨于银色苍穹之中,缥渺依稀,十分壮观。故县人将其列为八景之首。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台高数仞,古松环绕,雨雪初霁,有琼楼玉宇之观。座上风暖,门外雪深,伊人何在,盖不胜其神往云。”历代墨客骚人在此留下不少佳句诗章。清康熙年间内阁中书王应佩曾题诗化民台壁:“至今数百秋,馨香荐樽俎。如彼召析棠,孰忍施斤斧。如彼羊祜碑,瞻望泪如雨。我来谒祠堂,仰止独延伫”。清末诗人王光第赋诗赞道:“艳说程门雪,今朝踏雪来。人如行玉宇,地本胜金台。瑞日祥云度,披天拨雾才。苍茫怀古意,夕阳满青苔。”清人吕阳桐也赋诗赞叹:“此处当年栖凤鸾,凤鸾栖处少严寒。至今雪荒台上,犹带春风气一团。”
清末,“扶台晚照”易名为“程台霁雪”,仍居扶沟八景之首。
民国期间程台毁于黄水及战乱,令人惋惜。不过,程颢当年创建的大程书院却保存基本完好,这处古代建筑,占地近三千平方米,有房屋八十余间。沿十四级台阶而上,依次为大门,龙门、东西廓房和立雪讲堂。东西文场廊柱并列相照宛若长廊,犹为壮观。1982年,被辟为扶沟县博物馆。
二、艮岳晴云
“艮岳晴云”位于旧日扶沟县城东门里北侧,东门城墙内有一道岗阜,因为北宋时期京城开封城里东北有山名“艮岳”,扶沟城里这道岗阜与其方位大体相当,故也称“艮岳”。因岗阜上有东岳庙,故也俗称“泰山”。岗阜上有一座高逾城墙的高台,台上有一座供奉东岳大帝女儿的碧霞元君庙,周围数株古松虬柏环衬,前有翠屏山拱卫,后有双洎河回绕,显得高耸而古雅。后来,人们以扶沟之冈峦皆来之于嵩山之少室峰,因而佳气葱郁,人灵地秀。古易名为“嵩麓晴云”。
每当晨昏,岗阜上下云绕雾漫,古庙古松飘渺依稀,宛若仙山琼阁;晴日登临其上,前瞻长岗逶迤,古色斑斓;左顾阡陌纵横,桑麻无边;右望三街六市,红尘熙攘;后观洎水东去,帆樯点点。是人们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处。清人温玉如有诗赞曰:“迢遥嵩麓傍城东,天着名山第一峰。云影晓岚堆翡翠,晴点叠嶂出芙蓉。洎堤水带垂杨柳,颍谷朝霞夕照红。星月犹来照玉宇,未知何处是崆峒。”
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嵩麓晴云”久已不存。
三、翠屏春晓
《光绪扶沟县志》记载:“翠屏春晓在县城东南隅学宫前,左带贾鲁,右襟故城,南望长岗绵亘,云树浮空,诚汴南一巨观也。”这里古代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岗阜的北部起端,长岗由此逶迤南去四十余里,直到西华县境方才渐渐消失。旧时岗上绿树掩映,人们依岗修筑城墙,故显得城垣高耸,远望似屏,故北宋朝时期已有“翠屏山”之名。
北宋元丰年间程颢在此游春归来后曾写下两首著名的诗篇,“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郊行即事》)“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春日偶成》)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也有“极目南山空翠屏”的诗句。
明清之际这里还建有孔庙、黉学和魁星阁。每当春和景明之际,人们登山纵目,只见长岗沟壑纵横,古色斑斓;山上杨柳吐碧,桃杏绽蕾,莺燕穿飞;黉学内泮水荡漾,水芹鹅黄。东望魁星阁横空出世,高踞城垣,与大成殿东西映照,蔚为壮观,为人们踏青游春的绝佳之处。古人有诗赞曰:“翠屏钟毓几多年,旭日春风散晓烟。城外野花开的的,枝头好鸟语绵绵。沿堤新柳通梁苑,铺地长岗逼楚天。东望魁阁分照处,掩映何疑玉山连。”因这里山上建城,山下建庙,山下有河,河上有桥,高低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庙似建在桥上,桥后城垣上人来人往,又好似庙上架有天桥。故旧时民间有“城上庙,庙上桥”的谚语。因而也有诗称赞:“城上青山山上城,城头曙色放新晴。淮阳烟火河阳树,可隔中原路几程。”
抗战时期,城墙拆除,魁星楼、翠屏山及庙宇也渐成废墟,直至湮灭。如今这里已经是广阔平坦的县城一环路和高楼林立的商业街了。
四、洎水夜月
扶沟旧志记载:“洎水急流而浊,东将汇于惠民河,其流渐清。每值云敛天末,皎月流光,有凌波倒影之胜,殊可观也。”流经扶沟县境的双洎河,古名洧水,是一条十分古老的河流。《诗经·溱洧》就生动地描写了古代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洧水岸边踏青游春,幽会恋爱的情景,传神地再现了一群青年男女相聚,趁此机会互赠兰花表达爱情的热烈场面,被后人推为三百篇中情诗的杰作。旧日洧水在扶沟县城东三里处与惠民河(即今贾鲁河)汇合。双河交汇处,双洎河清波粼粼,贾鲁波涛如金,一边清辙见底,游鱼可见,一边波涛如练,浮光耀金。更有杨柳夹岸,蓼花簇矶,孤帆远影,渔人网集,渔歌互答。沿河而行,可见鱼跃树梢,鸟飞水底之胜。尤当月白风清之夜,人立瓜洲,可见两处沉璧,一河繁星,浮光跃金,交相辉映。是人们闲暇垂钓和月下漫步的绝佳去处。因而形成了扶沟古八景之一—“洎水夜月。”古人有诗赞道:“清溪双带月华流,云敛山城雨乍收。渔火两三长笛里,不知何处是瓜洲。”又赞道:“一鉴空明处,平波受月多。低飞鹊欲渡,还怕是银河。”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经常到这里游赏,发出了“浊河清洎天波远,更上高城眺落晖”的赞叹。
解放以后,双洎河改道有县西北20多里的曹里相黄家村注入贾鲁河,此景遂失。
五、桐丘宿雾
桐丘又名天井陵,俗程烟雾山,位于扶沟县城西10公里,双洎河南岸。《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它“分嵩室之秀”,“山高数丈,地势险要,山上古碑断碣,多千余年物。烟云缥缈,迥绝尘寰。”春秋初期的扶沟县城,因修筑在与其相连的由嵩山蜿蜒而来东西长岗上,故名桐丘城。郦道元《水经注》对此记载的十分分明。
据说上古时期炎帝与黄帝曾在烟雾山与蚩尤打过仗。战斗中蚩尤张开大口,喷出浓浓烟雾连续三日三夜不散,使炎黄联军迷失了方向。于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使部队在浓雾之中能辨识方向,并乘机反攻,反败为胜。烟雾山的多雾即由此而来。诗人沈荃写道:“邑外古桐丘,瞳胧雾未收。行人才觅路,襟袖白云流。”清朝诗人赵如桓有《桐丘宿雾》一诗:“南山文豹堪归隐,涿鹿蚩尤莫漫传。待得神车出世后,好看雾景满林鲜。”吟咏的就是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故旧志记载:“其山多雾”“烟雾缭绕,竟日不断,殆接嵩山之佳气,以孕育扶人者欤。”因此,有不少史学家认为,扶沟就是上古阪泉,当年中华民族远祖炎黄二帝之间最著名的阪泉之战就发生在扶沟。这次战役后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使黄帝成为当时中国诸部落的首领,其对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天井陵还是道教始祖老子布道西行路上的第一个道教圣地。相传春秋时期,老子离开家乡鹿邑西行布道,到扶沟烟雾山时口渴难忍,就停下来找水喝,但方圆数十里却找不到一滴水。于是老子便在岗上讲经说道,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山上突然冒出一口取之不竭的井泉来。后来老子到了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把他在烟雾山所传经道写了下来,这便是举世有名的《道德经》五千言。当地的人们为感激老子的功德,便把此井尊称为“天井”奇葩说,此岗也被称为“天井陵”。人们在山上建起了九重大殿,遍植青松翠柏,供奉道教神灵,纪念老子,香火竟日不断。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盛赞烟雾山“形势峻拔……堆青环翠,而望之俨然若太华玉峰之状,云影徘徊,霞光绚烂,诚一邑之福地,栖神之佳所。”明代万历进士、刑部尚书刘泽深游此山后,也写诗赞道:“冈峦伏耸势绵连,征辔因之指绝巅。两岸晴铺千界晓,双河曲抱九亭玄。高丘浮井从残迹,虚阁凌空抹黛烟。老去红尘非久约,归来好结紫山缘。”
如今的烟雾山,十四重大殿巍峨屹立,殿宇都是古式建筑,廊柱、挑檐、斗拱、彩绘、琉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山北坡则是佛教名刹白云寺。山上山下进香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尤其是农历三月三庙会期间,来自河南、山东、安微数省赶庙会的人们,每日竟达数万人热闹非凡。
六、宝刹飞岚
“宝刹飞岚”是县西南一座高出地面5米龟形岗阜上的一座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古刹支亭寺。据寺内明嘉靖十年碑文记载:“邑之西南隅,距城十五里,有寺曰芝亭,盖世名刹也,肇自大齐年间,循历至今。”支亭寺由隐居在此处的北齐名宦张思伯捐地捐资兴建,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初名“芝亭寺”,明朝正德五年,寺院住持在上行礼佛公文时,无意中把“芝亭寺”写成了“支亭寺”,遂一直沿袭至今。
历史上的支亭寺虽历经战火洪水的劫乱,但千余年香火不断,闻名遐迩,曾有“豫东小少林”之称。鼎盛时期僧徒达数百人,庙产土地一万余亩。寺院占地一百余亩,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内有佛祖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帝始天尊殿、地藏殿及东西殿廊庑60多间,是佛道合一的奇葩。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的“佛祖圣诞日”庙会,千百年来延绪至今。庙会期间,前来进香拜佛的四方香客游人多达四五万众。寺内香客如云,梵烟缭绕,佛光普照,瑞气抟摇。“宝刹飞岚”由此产生。清康熙年间扶沟人杜之丛曾有诗记载了江南名僧秋山上人在此讲经说禅时的情景:“坐中方外秋山子,谈空谈妙清澈底。飞锡凌风几度年,钵中遄遄生青莲。讲落天花临洎水,梦回法界觅诸天。”清宛平人赵如桓有诗赞曰:“传闻精舍驻烟霞,今日来游见野花。何处慈云浮殿角,却看烟火出人家。毫光时想空中现,梵影还疑天际赊。定有莲台开五色,只愁无分驭仙槎。”最著名的是寺门外的一株千年古槐,据说是为张思伯亲手所植,今天依然枝虬叶繁。
到了光绪年间,“宝刹飞岚”却从扶沟八景消失,究竟什么原因,尚未发现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但景点却保留至今,而且比旧日更加兴旺。
七、渔村烟雨
“渔村烟雨”在今大新镇伯当岗村。乾隆《扶沟县志》记载:“在蔡河之滨,古称大扶城,今柏子岗是。当夫雨空蒙,水光云影掩映于渔村蟹舍间,俨如桃花春水,不辨仙源也。”清人董丰垣《渔村烟雨》诗说:“傍岸渔庄小,筠笼挂短查。微茫烟水合,遥认志和家。”志和即唐朝诗人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他的《渔歌子·渔父》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词句十分著名。清朝末季,县人将其在“八景”中除名,理由光绪《扶沟县志》卷七说的很明白:“邑东大扶城即今柏子岗,每逢霪潦积水浩淼,不应以景言也。今废。”
大扶城之所以后来改名为当岗村,当于隋唐时期农民起义军瓦岗寨名将王伯当有关。该村旧有王伯当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毁。至今,该村仍有一部分姓王的村民,自称是王伯当的后人。
八、汉井溢泉
扶沟城西北十余里处,有岗阜曰庙头岗,俗称庙头寨。昔日岗上有一眼古井,相传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王莽与大战于昆阳时,曾率军至此。其时正值酷暑,刘秀人马渴甚,岗上仅仅一井,难供千军万马汲水饮。刘秀顺手一扳。井口倾斜,井水喷涌沸腾而出,千军甘饮不竭。“汉井溢泉”逐流传千古,民间俗称“扳倒井”。昔日岗上建有光武庙及云台二十八宿庙,殿堂林列,古树森森,为扶邑之一景。清代扶沟知县赵如桓有诗称赞:“圣主中兴护百神,井龙闻命亦逡巡。斜扳深砌随双手,倒挽清泉饮万人。庙貌至今巢鹳鹊,人言自古应星辰。不知汉室多灵异,图谶传来恐未真。”王光第也赋诗道:“郁郁葱葱佳气多,汉官仪过正盈渴。千军甘饮不曾竭,应是泉通碧海波。”
庙头岗还是一处比较集中的汉代墓葬群。如今岗上仍有光武庙等庙宇,岗下则杨柳成行,沃野连阡,且交通便利,是一处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因此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到了光绪时期,最终形成的扶沟八景,是在旧八景中去掉“渔村烟雨”和“宝刹飞岚”后,新增加了“颍谷朝霞”和“雕亭秋水”。
九、颍谷朝霞
《左传》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春秋初期,郑国桐丘城(即今扶沟城)南颍谷人颍考叔天性孝顺,因父亲早死,家境贫寒,靠打猎养母度日。当时庄公为郑国国君,但他的母亲姜氏偏爱他的弟弟叔段,阴谋推翻庄公,让叔段做国君。不料阴谋败露,叛乱失败。庄公平叛之后,十分恼火,命人把母亲放逐到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决不相见!”颍考叔因在平叛中有功,被封为颍谷封人(镇守边疆的官员)。当他得知庄公放逐母亲的事情后,便假装进献野味求见庄公。他对庄公说:““这鸟叫夜猫子。小时由母鸟喂养,等它长大了,就把自己的生身母亲啄吃了。我恨它不孝,所以捕捉过来请主公来处置!”听了颍考叔的话,庄公脸上露出了凄楚的神情。中午,庄公设宴招待颍考叔。席中颍考叔将好肉撕下包住说:“小臣家有老母,她老人家从来没有吃过这样肥美的羊肉。请主公允许我把它带回去敬奉老母。”
庄公说:“爱卿孝子之名,果然名不虚传!我却一时冲动铸成大错。如今想像你一样孝顺母亲,可我怎能违背誓言呢?”
颍考叔说:“太夫人一人在偏远荒凉的地方,该多么难受呀。小臣倒有个计策,只要在地上挖洞,直到泉水涌出,在泉边建一间地下室,先迎接太夫人进去,然后主公再进去拜见,在泉边相会,这样主公既不背誓言,又可母子团圆。”庄公立即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颍考叔便带领人在风景秀丽的雕陵岗(今扶沟县北)挖了一个数丈深的深洞,将姜氏接来,然后请庄公进入洞中。母子遂和好如初。《左传》因此以《诗经》诗句称赞颍考叔:“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就是说他不但自己孝顺,而且也能使别人孝顺,因而使得孝思千秋万代永不匮乏。后来颍考叔战死疆场,庄公上报周天子封赠颍考叔为纯孝伯,在颍考叔家乡扶沟城南郊一座形如卧龟的丘阜上,立颍大夫庙岁岁祭祀,世称“纯孝庙”。
旧日丘上松柏呈碧,庙貌巍峨,马兰遍地。每当朝霞升起,丘上紫气蒸腾,云霞环绕,古色斑澜,为扶沟著名的古代八景之一。光绪《扶沟县志》说:“南郭前纯孝庙,旧志古颍谷也,又名纯孝乡。地形如龟。俯瞰诸冈峦,古色斑斓,云霞与陵谷俱韵。”明朝正德年间,“前七子”首领李梦阳曾拜谒纯孝庙后写有《赋大隧》:“赋大隧,儿赋隧中母隧外。母思启段段已举,不及黄泉是何语?颍人不来其奈汝,颍人不来犹之可,俎上分羹痛杀我!”清人也有诗赞曰:“青山遥带赤城霞,传说封人此是家。闲向南陔访孝子,岭头开遍马兰花。”
“文革”前这里已荒冢累累,唯余残碑碎瓦,庙宇无存。如今更是官居民舍遍地了。
十、雕亭秋水
“雕亭秋水”在县北曹里乡雕陵村。即春秋时期颍考叔掘井及泉,使庄公母子相会的地方。旧时这里冈峦逶迤起伏,前有雕梁溪屿,后背大川烟霞。岗上遍是栗林,岗下川原无际,烟波浩淼,渔舟悠悠。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庄子曾游历此地,被这里秋水长天一色,雁鸣渔歌交响的景致所陶醉。故而不知不觉走进了一片栗树林里。在林子里,他突然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忽有所悟:“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并对弟子蔺且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师老子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于是就扔掉弹弓,走出了林子。后来他把这件事记录在他的著作《山木篇》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由此产生。“雕陵鹊”也成了“见利而忘身”的代名词。李商隐、庾肩吾、庾信、魏徵等古代大家都曾将“雕陵鹊”写入诗文,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雕亭秋水”风景宜人,不少文人墨客为之吟咏。清朝末年扶沟为戊戌变法献身的吕阳桐诗曰:“游迹千秋在,荒亭一鉴开。鸦声闻粱苑,雁影楚天排。客亦知渔乐,人应化蝶来。遣篇曾影续,登眺几徘徊。”民国初年曾任河南省财政厅长的王光第也赋诗赞道:“南华仙迹访雕亭,秋水长天一色青。片石端应凿鬼斧,纤尘不许染渔汀。坐听异鹊浑鸣树,行看嘉鱼乐戏萍。欲返归舟迷渡口,烟波漠漠似洞庭。”
扶沟县八景,从不同角度勾画了扶沟自然、社会概貌,反映了一代人文风物之盛。它标题清新,文词质朴,事迹真实,各有特点,其着意落墨处皆在颂扬地方风物,以资政教化之需,令人玩味不止。时至值今日,犹可发人深思。然而今人却未能对它作出认真研究利用,反以为古人是以此装潢门面,炫耀世人。如仍依此观点对待这一文化遗产,将不仅遭到后人的谴责,且为当代的一大损失。虽然有的景点已经湮灭,但古人的做法,对今天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开发旅游资源,仍有很可贵的借鉴之处。更何况仍然保留的景点,依然给我们今人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呢?所以梁秋阳奇葩说,我们更不可妄自菲薄古人。本文冀以引起有志振兴扶沟的同志的共鸣,继续深入对古人创立地方景点的做法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而阐其奥秘梁秋阳奇葩说,发其宏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借鉴,以收获古为今用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