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6选拔|别着急说内娱选秀已死,这问题10年前就讨论过了
“青3”“创4”刚播了一期,内娱选秀已死就成了网络热门讨论话题。细翻网友的质疑不难发现,节目模式老套、选手同质化严重、舞台不佳话题已经成为困扰内娱选秀的“三大顽疾”。内娱已到了需要“急诊”的时刻?不,内娱选秀只是一场轮回。
其实,大众“内娱已死”的预言不过是对选秀节目审美疲劳、选手同质化严重的粗暴判定。而这个判定——如果你经历过“超女时代”,就不会感到陌生。
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不只捧红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超女”,更将电视选秀变成了最吸睛的节目形式。而如果我们以2013年快男为节点,将这8年归结为电视选秀时代,会发现如今各大网站的偶像节目,从开始到火爆再到陷入舆论困境,整个产业循环并未产生任何“新问题”。
虽然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选秀节目的包装、立意已随着娱乐工业的发展发生巨变,选秀内核及节目生命周期要面临的问题却始终并未改变。
甚至面临的监管制度都没有。
在2015年《超级女声》火爆荧屏后,2016年发布的相关节目管理通知就提到“参赛选手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而在《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火爆网络后的第二年,《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就提出“对选拔类网络视听节目进行约束,要求原则上不得吸收18周岁以下的人员参赛。”
潮流是一场轮回,内地娱乐圈选秀的困境也是。“内娱已死”之所以看着新鲜,是因为“内娱”的概念自2018年才逐渐兴起脱口秀大会6选拔,普遍应用于娱乐圈自媒体圈也不过是近一两年。而如果把“内娱已死”替换成“选秀已死”,便会发现“青3”、“创4”所面临的舆论困境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同质化严重,是必然存在的问题。早年选秀在众多普通人中筛选优秀人才,经过了从比拼个人歌技到比拼个人故事(所谓比惨大会)到比拼故事都无人问津的时代。
如今的偶像选秀虽然设置了门槛。但观众尴尬地发现经过三年的节目选拔,内地偶像市场能真正拿出来比拼个人舞台能力的练习生,已是凤毛麟角。个人风格更是大多只能被粗暴地归在“奶狗”、“狼狗”这两个角色标签上。
于是偶像选秀进入第二阶段,开始讲故事——过去两年对选秀选手大多“回锅肉”的质疑讨论被拿了出来。而今年,在以上的话题都已无法再博眼球的情况下脱口秀,选秀节目开始大量加入网红——今年创造营两大话题人物,“闭嘴帅哥”甘望星和“之神”韩佩泉均属此类。
当然还有海外选手的存在。邓超看到了“世界的参差”,观众也看到了。
而卖力开拓海外选手的选秀节目无疑也在说明脱口秀大会6选拔|别着急说内娱选秀已死,这问题10年前就讨论过了,制作方显然更重视选手同质化问题。与其等待市场在漫长的“休渔期”后再出现新苗子,扩大市场永远是最快捷的方式——当然也不用担心海外选手抢占国内选手份额,毕竟对大多数粉丝来说,国内偶像依旧是她们消费的主要目标。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选秀节目更直接地解决了电视选秀的“遗留问题”。早年电视选秀被指“已死”的论据就是话题不够,虽然也有反驳派会说话题不是决定节目的一切,但话题的丧失的确让这些节目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
而如今的选秀节目显然放弃了话题和内容孰轻孰重的问题讨论,话题早已成为娱乐节目都必须面对的内容KPI。可以看到,无论“青3”还是“创4”,热搜都是考量节目成功的重要指标,选手则成为达成kpi的“工具”——这让节目中选手的、选手的小表情、节目播出后观众的调侃都成为社交媒体传播话题。
这些话题,当然,都与选手舞台实力毫不相关。
实际上,如果真就舞台效果为话题标尺的话,这两档选秀节目的精彩程度都远不及去年火爆全网的脱口秀选拔节目——《脱口秀大会》,人家才是真正在比拼业务。
这并不是批评——虽然观众似乎都在指责选秀节目的“功利”,认为做话题是制作节目的本末倒置。然而,对于多数观众来说,舞台本就不是衡量节目好坏的标准,选秀看成喜剧人,照样能圈粉无数。甚至,若以内娱粉丝喜欢讨论的“出圈”为标准,只强调舞台反而无法达成要求(参考创造营2020),退而求其次成为了节目和观众都会做出的选择。
至于鼓吹“内娱要完”的自媒体们,在第二期节目播出后,已经有很多表示“内娱还有希望”。这种简单的舆论反转与其说是被节目惊艳,不如说又是一次媒体收割舆论流量的胜利。
是的,“地大物又博”的内地娱乐市场,永远都能找到新人新话题脱口秀大会6选拔,然后冲击热搜。就算遍地再找不到任何的好苗子,再经过几年“休渔期”,新一代流量王者又会重新诞生——其实这也是——百足之虫虽死不僵。
或者说,内娱选秀不死,它只会静静重生。